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信息发布者:农夫人家
    2018-07-05 17:59:11   转载

    豫章故郡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六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校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科学论文50多篇。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祖居地江西波阳,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潘际銮,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焊接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副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与创建国内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20世纪50年代末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的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来自江西籍家喻户晓的中国院士


    除上述以外,江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余瑞璜、饶毓泰、吴学周、杨惟义、吴征镒、陈桢、黄家驷、盛彤笙、程孝刚、蔡方荫、郭大力、吴式枢、陈述彭、刘恢先、徐采栋、王梓坤、胡仁宇、熊大闰、江元生、阳含熙、游效曾、欧阳自远、杨叔子、俞鸿儒、高镇同、黄克智、谢光选、邓从豪、徐性初、简水生、徐建中、林皋、刘高联、朱中梁、温诗铸、黄春辉。江西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刘天泉、周镜、钟掘、朱伯芳、艾兴、刘友梅、邱定蕃、曾庆元、程书钧。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