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永新籍著名书画艺术家尹承志去世

    信息发布者:农夫人家
    2020-02-28 13:18:46   转载

     

    著名书画艺术家尹承志去世


    编者按:刚刚获悉,著名书画艺术家尹承志于2020年2月28日凌晨因病去世,享年98岁。现刊发《笔秃千管艺无境——读尹承志书画作品》一文,深切缅怀德艺双馨艺术大家尹承志先生。


    笔秃千管艺无境——读尹承志书画作品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540.jpg

     

    尹承志,1923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秋麓乡间,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自幼酷爱艺术,工书法、绘画,书擅篆、隶、行、草,画擅花鸟、山水。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西省美协理事、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画院艺术顾问。

     

    其书法作品在1976—1982年三次参加中日联展,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展。作品在十省一市“长江颂”书展和大陆、香港、台湾当代书法家作品展中展出,并被多处收藏。1978年选入《中国现代书法选》,南昌滕王阁有其书作刊碑、刻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文系其手迹。1998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尹承志书画集》。传略被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江西书画界常常令人瞩目,远的黄庭坚、解缙、八大山人不说,近看有李瑞清、陈衡恪、傅抱石、陶博吾、黄秋园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传承了1400年前初唐才人王勃的遗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秉继了1600多年前江西文人陶渊明澄明清朗的精神文化品格。这里介绍的尹承志先生,也是一位恪守孤独、精诚求艺,被书法界称为“中国一绝”的书画家。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556.jpg

     

    尹承志,1923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秋麓乡间。尹承志自幼自学书画,涉猎较广,尤长于国画与书法,绘画方面工花鸟和山水,书法则擅篆、隶、草。江西永新地处赣西,毗邻湘东,古称“楚尾吴头”。自古以来文苑积深,精于翰墨者历代不乏其人。宋代有刘涧,元代有冯寅宾,明代有龙鳞,清代有汤第。书法家刘郁文,更是篆、隶、行、楷并举,独具一格,被誉为“江西三支半笔之一支”。尹承志传承前人衣钵,既吸取古今名家的翰墨精髓,又师法自然。1998年《人民日报》石川先生撰文评价尹承志“是一位甘于寂寞的艺苑耕耘者,他无意跻身艺坛与时人争强斗胜,也从未以书画家自居,探索书画艺术只是他情趣所至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穷则独善其身,穷则默默耕耘,在尹承志的身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点。在永新秋麓乡下,当年常用“土硃”当墨和颜料、木板为纸的乡野砍柴放牛郎,如今登上中国书画大雅殿堂。人们依稀还记得,在不到四个平方米的空间里,尹承志铺开宣纸,匍地而书,这种临池的高境,恐怕连“书圣”王羲之也会汗颜几分。他自己也说:“我一直是仅有一间狭小住房,画室、寝室、伙房、膳厅、客厅互兼用。我的画桌小,凡是大幅书画,我总是跪在地板上作业。久而久之,地板都沾满了墨汁,变成黑地板了。我称自己的书画是‘地板书画’。”从他那斑驳灰暗的墙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以勤补拙,克俭养廉”八个大字。与其说这是他的励志之言,还不如说是他在静修。也是这八个大字,时时激励着尹承志。有时,生活的清贫困苦和对书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总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古代终日‘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人,一定有他的生活条件基础,‘躬耕自理’吧,也要一定的体力。尽管两者我都缺,然而我日夜思渴的是艺术,是事业。他不贪慕权势和虚荣的品格和这种执着与拗劲,换来的是成就和卓然。25年前,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接纳了这位来自穷乡僻壤的不俗之客。


    案上弄朱墨,孤芳聊自赏

     

     “书画同源”,从尹承志的从艺经历看,他的书法和绘画相互参透,相得益彰。我们先来谈谈他的书法。尹承志的书法可以从三个时期来看,五十岁前后为第一个时期。这一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以拜师学艺、遍临名帖、饱读诗书为主。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末得到本县书家刘郁文的指点,书艺大进,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屡获殊荣。这时,他的草书已经开始显露本色。从传统延续上看,他吸收了唐代孙过庭《书谱》的遒劲之势,也杂糅了王羲之的清秀婉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对尹承志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他又长期浸淫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怀素的《千字文》等,逐渐形成了草书创作中喜用中锋、少用侧锋的笔法特点,改变了王羲之、孙过庭等人侧锋取势的传统。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602.jpg


    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南朝谢赫在“六法”之技法方面,第一法就是“骨法用笔”。尹承志的草书,有笔又有墨,笔法圆转,轻重缓急有节奏,线条粗细随意变化,融情其中,含蓄潇洒。墨色浓淡干湿,自然得体,草书构图注重整体感,有法可依,但无成规。一时期的书法代表作有《郭沫若词》(1976年)、《毛泽东词》(1977年)等。第二个时期即他六十岁前后。这一时期主要尹承志书法创作以魏碑隶书等为主,篆书也常有之。如果说五十岁之前以草书见长是年轻气盛,那么六十岁前后进入魏碑和隶书,便是渐入佳境,越发醇厚。他的楷书宗唐颜真卿《双鹤铭》、元赵孟頫《观音殿记》和“魏碑四种”等;隶书主要是《曹全碑》、《史晨碑》、《礼器铭》、《张迁碑》、《石门颂》等。令人称奇的是,尹承志隶书和魏书相参,笔法相融,在书写隶书时,还用了“断笔”和“搓”的笔法;魏书则融入了隶书和篆书的韵味,独创“尹体魏书”,将“魏味”、“隶味”、“篆味”等多味融一体,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江西南昌八一纪念碑碑文、三湾改编纪念碑碑文(1983年)等。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613.jpg


    第三个时期,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古稀之年。这一时期,尹承志在传承中年篆书的基础上,将篆书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和革命:在传统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将草书的笔法融入篆书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草篆”。篆书往往以圆润为上,但尹承志在篆书中参入了枯笔、飞白等笔法,正像他自己所说:“赤裸裸的圆润是死书。”尹承志的篆书,以小篆为基础,结合大篆,同时揉入草书笔法。往往以中锋运笔,下笔较重,结体自由大度,注重整体性,真可谓“以神为精魄,以心为筋骨”。这让我想到沈尹默的一句话:“精于用笔者为书家,不善用笔者为善书者。”笔法,实为心法,用心而书者,自然为书家。1996年尹承志在自遣诗中写道:“案上弄朱墨,孤芳聊自赏。”“淡泊惟守分,心田乐盎盎。”平淡天真,乃人生高境。正像人们在总结江西五十年文艺历程时所说:“在老一辈书法家中,尹承志先生篆、隶、行、草无一不精的才识多能,作品中深沉的文化底蕴和难得的宁静淡泊,在江西书界高标一帜。”

     

    老来唯愿残躯健,一息尚存仍追求

     

    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画者,也实则如此。言为心声,书亦为心声,画更为心声。尹承志善画花鸟和山水,恰如他的书法一样大气、奔放、潇洒,其写意花卉,俨然一幅精致的草书作品。他早年从同乡好友尹承喜那里借来很多书画资料,如《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谱》,还有很多碑碣拓片,自习画画。19岁考入胡献雅主办的立风艺专,后因家境窘迫而不得不辍学回家。或许是才人自古多悲情,这些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艺术之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湘赣革命纪念馆的经历,使得尹承志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遍览祖国名山大川和各地书画名迹,眼界大开。在其后创作的《绿荫丛里》(1979年)参加江西省美展,获得好评。尹承志的绘画创作,深深扎根于传统,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北宋范宽的山水、明代徐渭等人的花鸟,对清代石涛和吴昌硕等人也情有独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其心,不师其迹”、“笔墨当随时代”等这些经典隽语,尹承志常记在心。尹承志说:“俗话说:练打一年,走遍天下;练打三年,难出家门。自己越钻研,越觉得心虚,越要拼命学习。我要求自己的书画一齐上,各种字体都钻研,各种画都探索。我还潜心研究书画理论,倾心揣摩同仁作品的艺术技巧。不主张墨守陈规,照抄照搬,提倡创新精神,努力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618.jpg


     从题材上看,尹承志的花鸟首先应该推崇其深具传统笔意的“四君子”。如梅花,有《小苑红梅》、《醉里春风》、《梅石图》、《拟高启梅花诗意》、《拟东坡咏梅诗意》、《拟崔道融梅花诗意》等,可以看出作者匠心独运。梅花乃傲骨之气,在笔墨处理上尹承志突出其骨,下笔果敢,运笔遒劲有力,干湿相间,错落参差,画风疏朗又显沉郁,正如唐人杨平洲《梅花》诗里所写:“谁将醉里春风面,换却平生玉雪身。赖得月明留瘦影,芳心香骨见天真。”如兰花,有《拟东坡诗意》、《世遇潇湘客》、《咏兰诗意》、《芝兰满福春》、《兰石图》、《拟韩伯庸幽兰赋意》等。兰有谦谦君子品格,尹承志的兰花充满诗意,由古而出,笔意潇洒,虽没有郑所南的工致清丽,却有苏学士的“时最风露香”和韩伯庸的“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又如竹,有《竹石图》、《万竿烟雨图》、《劲节》、《风摇清影》、《野竹上青霄》、《绿荫摇影》、《高风亮节》等。在尹承志的花卉中,竹画占了很大篇幅,竹与石的组合,凸现了作者刚毅的品节。如《万竿烟雨图》中写道:“多少黄陵莎草恨,尽情歌在《竹枝》中。”作者内心的离乱、苦闷、艰辛、孤独等等,犹如一竿一竿的竹,又有何人能诉呢?诗言志,画为心声,作者饱蘸的笔墨、厚重敦实的线条,化做两袖微风,摇落缤纷;菊花与荷花在尹承志的花鸟中不算多,却落落大方,不拘小节,看似离乱,实则巧妙,如《菊石图》、《小院疏篱》、夏日长似年》、《香远溢清》等。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622.jpg


    除了传统的“四君子”题材外,尹承志还将许多笔墨放在身边的景物、风情上。中国绘画不仅仅体现笔墨技巧,更多的是作者深厚的修养和真挚的情感。尹承志的花鸟画作品看似是很平常的题材或乡土气息浓郁的瓜果等,但充满浓浓的诗意和醇厚的书卷气。这与他饱读诗书和深厚的传统功底是分不开的。如紫藤和牡丹,它们在尹承志的笔下变得狂野不羁,粗放的枝干和温婉的花蕊形成强烈的对比,刚柔相济,栩栩如生,一句“天香满地不沾尘”将牡丹的品格跃然纸上,如《天香》、《牡丹》、《红芳不似淡妆真》。在山水画方面,尹承志无意去刻画表现山之自然面貌,而是重“体”。浑然的山体,在浓重的笔墨中变得厚实与模糊,如《山水(1992年)、《山水》(1998年)等。

     

    艺术之路,穷而无境。正如尹承志自己所说:“老来唯愿残躯健,一息尚存仍追求。”是啊,从其书法和绘画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饱含沧桑的浓重笔墨,也有一颗孤独的圣洁清高之心。写到这里,我的耳边响起了苏东坡的那句话:“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微信图片_20200228132627.jpg


    来源:井冈艺苑  何如珍 


    声明:以上书画版权归原作者,不得转载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农夫人家2020-02-28

    沉重哀悼尹承志老先生,尹老一路走好!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